【水韵田园·乡约宿迁④】——桥韵水乡织田园,红砖绿瓦寄乡愁
- 发布日期:
2025-04-23 - 来源:
- 访问量:1
在江苏宿迁泗阳县的田园画卷中,坐落着一个因水而兴、因桥得名的诗意村落——郝桥村。这里,十六座形态各异的桥梁静卧碧波,红砖老屋掩映绿荫,五千亩良田孕育希望,绘就了一幅“水绕村、村傍水”的生态画卷。
桥韵流芳:从防洪要道到文化地标
漫步郝桥村,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横跨水系的古桥。清朝年间,为抵御频发的洪水,当地人在高松河与吴洼河交汇处修建了第一座“合桥”。岁月流转,“合桥好桥”的民间佳话让这里有了“郝桥”的新名。如今,十六座各具特色的桥梁不仅连通两岸,更成为传承乡愁的文化符号:青石板铺就的清代拱桥镌刻着先民智慧,木质廊桥的飞檐下常有老人讲述往事,现代景观桥的玻璃栏杆倒映着蓝天白云。每逢传统节日,村民们还会在桥上挂红绸、系福牌,让古老的桥梁焕发新生机。
红砖记忆:苏北民居的活化新生
沿着青石板路深入村巷,一片片红砖建筑格外引人注目。这些典型的苏北民居,采用传统工艺砌筑,木质梁架结构厚重质朴。在乡村振兴中,郝桥村创新实施“修旧如旧”的改造:保留鱼骨状屋架的老屋变身为桥文化展览馆,陈列着历代建桥工具和影像资料;带天井的院落改造成精品民宿,既保留了砖雕门楼,又新增了现代卫浴设施;曾经的碾米作坊如今飘着咖啡香,老石磨成了别致的茶几。这种新旧交融的改造理念,让历史建筑真正“活”了起来。
田园牧歌:生态产业的诗意实践
五千余亩耕地是郝桥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。沿着卢李路,60亩连栋蔬菜大棚里,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喷灌系统精准灌溉,草莓、番茄等有机果蔬直供长三角超市;潘郝路两侧的300亩荷塘,“藕虾共作”模式让每亩收益翻番,盛夏时节的采藕节吸引上万游客;新型社区南侧的200亩果园,春可赏梨花如雪,秋能摘脆梨鲜枣;高松河畔的300亩稻虾田,采用“一水两用”生态种养,出产的“虾稻米”每斤卖到20元仍供不应求。这种“屋前菜园、田中有果、屋后花园”的布局,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。
水系重生:从治理到景观的美丽蜕变
作为“三洼一河”地貌的典型代表,郝桥村的水系治理堪称典范。通过疏浚河道、生态护坡、湿地净化等工程,昔日的涝洼地变成了“会呼吸”的生态水系:岸边栽植的芦苇、菖蒲等水生植物自然过滤水质,放流的鲢鳙鱼苗形成生物链,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。沿河打造的滨水步道串联起亲水平台、垂钓区、观景亭,村民茶余饭后总爱来此散步。最妙的是夜幕降临时,桥体灯光与水波交相辉映,勾勒出“二十四桥明月夜”的意境。
文旅融合:乡愁经济的创新探索
新建的郝梨苑成为展示乡村振兴成果的窗口:一层是梨产品展销区,梨膏糖、梨木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;二层是乡村书屋和文化活动室,定期举办非遗展演、农民画培训;屋后的梨园则变身研学基地,孩子们可以体验从采梨到制膏的全过程。村里还开发了“桥文化研学”“红砖建筑写生”“稻虾农事体验”等特色项目,去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,带动周边50多户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。
这个先后荣获“国家森林乡村”“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”称号的村落,正以其“桥韵、水韵、田韵、乡韵”的独特魅力,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篇。正如村口文化墙上的那句话:“郝桥,好桥,让乡村振兴之桥越走越宽广。”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